


乡村是孕育文化的沃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寄托着乡思乡情。
乡村文化连接着一个地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文化繁荣发展的今天,“村”字头文化活动不断“出圈”,从“村ba”“村超”,到“村播”“村晚”,处处彰显着乡土文化的人文价值及独特魅力,文化繁荣的风正不断吹向乡村。
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赖以存在的精神力量,更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和宝贵财富。深入挖掘乡村的文化底蕴,不断推动新时代乡村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和创造转化,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
一直以来,商河县坚持以先进文化为基础,以组织引领为保障,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健康发展、持续发展、有序发展,不断提升乡村文化建设质量,勾勒出了和美乡村新路径。
前有“淄博烧烤”,后有“尔滨现象”,每个城市都有一举成名的机会,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从“坐等流量”转向“主动为之”。
在各地竞逐文旅市场的当下,一座城市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生态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在产品形态、基础设施、服务意识及宣传策略上,需要更多的规划与考量。
商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这里有源远流长的历史脉络,拥有3000年文明史、1427年建置史,是全国100个“千年古县”之一。这里有辉耀史册的历史名人,麦丘老人“三祝三谏”齐桓公、许商治水造福百姓、龙桑树护驾刘秀、明代“一门四进士”的佳话流传至今……
悠久的历史,赋予了商河深厚的乡村文化底蕴。2022年底,商河县殷巷镇“张六真”区域品牌正式发布,以“在地文化”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六箴文化”,并结合镇域特色产业资源,打造出“张六真”区域公共品牌,通过文旅深度融合,找准乡村文化与旅游的融合点、连接点,释放文化创意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在具体的实践上,商河拿出了很多具备创新性的举措。
在品牌运营方面,商河以“六箴文化”为基础,甄选出具有镇域特色的留兰香化妆套装、朗威健身器材礼盒等6款质量过硬、市场畅销的产品,同时通过电商博览会、农5845威尼斯达人的产品展示展销会,积极与大型超市、社区团购企业对接,拓宽产品销售途径,试水第一年订单就超过四万件,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实打实的经济收益。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当下,商河把文化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设,既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也涵养了文明乡风。
以非物态化乡村记忆场所的活化创新为重点,推进乡村精神文化建设,为乡村文化振兴“铸魂”。商河巧妙地将文明实践和鼓子秧歌结合,形成了“秧歌红”文明实践品牌,在推进美德和信用建设的同时,发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非物态化乡村记忆活化创新领域的引领作用,借助新媒体、利用新技术,使乡土符号、语言“活”起来。
文化赋能振民风。商河不断开展“农民丰收节”等各类活动,激活乡村集体记忆,丰富群众精神生活。通过修编村史、村志,加强对村集体和村民的整体形象塑造,支持基层组织和村集体举办村情教育、诗歌故事会、剧团演出、书画摄影创作展、体育竞赛等活动,让乡村文化“火”起来。
要打造出乡村振兴的特色,就要别具一格,深入挖掘文化底蕴。
以文化为“核”链接特色产业,走“乡村 文化”的发展模式,正是商河乡村振兴的探索。
商河始终坚持乡村非遗的保护和利用,通过打造非遗人才工作室、举办非遗展演展示、开展传承体验活动等形式,鼓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系紧传承纽带。
再如,设计推出鼓子秧歌卡通形象及衍生品、面塑摆件、数码礼盒等文创产品。推进“非遗 农业”“非遗+旅游”“非遗+文创”等,将非遗元素有机融入乡村旅游业态,各镇街举办的赏花节、采摘节、农耕文化节等融合了非遗5845威尼斯达人的产品展示展销。
值得一提的是,商河今年将围绕全环境立德树人,在文旅研学方面重点进行突破,围绕温泉、农耕、非遗、花卉、通用航空、红色文化等资源,打造特色研学线路,编制策划2到3天的研学课程,完善吃、住等配套设施,以怀仁、殷巷、贾庄等基础比较好的镇为重点,打造省级研学营地,争创全省有位的全环境立德树人示范区。
产业发展为骨架,文化底蕴为血肉。运营资源下沉,但运营思维和内容品质却不容下沉。文创赋能要以长效机制为持续保障,立足长远谋划乡村运营,持续吸引资金、汇集人才、深化创意,深度激活乡村文化的“一池春水”。
发挥好文化的带动作用,寻找根植在这一方土地上的独特文化,正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使命与意义所在。(济南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