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后的青山、山上的果树、山涧的泉水、山下的小米……这些大自然的馈赠,是游客眼中的美景、食客口中的美食,更是农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资产”。
进入新时代,很多曾经守着良好生态资源却发展艰难的村子加大生态保护,善用政策、勤于思考、敢闯敢试,通过各种方式深挖、盘活身边的生态资源,让资源变成了带动村子发展的资产,又通过村民参与入股,让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带动共同富裕,实现了脱贫,迈上了乡村振兴的大路。
日前记者就走进几个“三变”典型村,看看他们是如何盘活资源,让绿水青山变成老百姓的金山银山。
青山不负人
心里没底也要闯一闯
“现在入股还来得及不?”“我们一家五口,每个人都能入股?”……2020年腊月二十三,南部山区南邱村“股东分红大会”上,许多此前没有入股的村民追着村党支部书记江玉东问个不停。
“能!能!能!这次分红还有一项内容,就是‘二次入股’,让大家都能参与进来。”江玉东的答复给大家吃了颗定心丸,热闹的会场一下子安静下来。
现场,全村123名股东每人分红500元,拿着崭新的人民币和股权证书,股东们一个个咧着嘴笑个不停,还没入股的村民则是一脸羡慕。
大家抢着入股,并不是只看到了这500元的分红,更是看到了村里发展的未来。
地处南部山区的南邱村背靠一片青山,生态资源优势显著。在脱贫攻坚时期,该村依靠粉皮和茶叶加工产业,发展有了起色,让村民收入增加不少,但要往乡村振兴奔了,底气却不足。“粉皮品质不错,茶叶都是山上的蒲公英、酸枣等纯天然植物的叶子和牙尖做成的,但发展这么多年了,就是不见起色,打不开销路。”江玉东说。
酒香也怕巷子深,好东西不会吆喝也难卖出去。于是,江玉东瞅上了网上销售的机遇。“这专业的事儿,还得专业的人来干。我们自己不会卖,就找专业人来给我们运营销售。”江玉东说。于是,2020年5月,南邱村成立了济南市南邱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让村民以每股1000元的价格入股成为股东,并聘请专业运营团队来运营。
“把公司交给这些毛头小孩儿能行吗?”“要是赔了可咋办?”……刚开始入股,村民们心里都打着鼓。“咱村子这么好的资源,再加上专业的团队,准能把这片绿水青山给盘活了,变成大家的金山银山!”江玉东给大家承诺时,其实自己心里也不踏实,但是村子要发展,总要试一试、闯一闯。就这样,全村有123名村民率先入股。
公司成立后,搭建了三个平台,第一个是电商平台,包括泉乡云播和南山大集两个板块,分别用于直播销售、社区团购蜜桃、樱桃、苹果等南山特色农产品;第二个是品牌农业平台,把村子原来发展的粉皮和养生茶品牌化发展;第三个是乡村旅游平台,依靠村里的生态资源和红色资源,开展生态旅游。
在5个大学生的运营下,南邱村的乡村振兴公司运转良好,曾经不见起色的粉皮和养生茶成了供不应求的抢手货。因为需求量增加,今年该村粉皮厂通过设备更新,从日产500斤增加至日产5000斤,大学生团队也增加至14人。在发展中种下的梧桐树,为乡村振兴引来了人才。
公司盈利总额的80%为分红金。2020年9月22日,南邱村第一次召开股东分红大会,每位股民分红500元;2020年腊月二十三,第二次股东分红大会上,第一次入股的村民收回了“本金”,公司又进行了二次入股。此时,全村95%的村民都变成了“股民”。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咱得好好保护这片绿水青山,它能让咱脱了贫,也能让咱往乡村振兴上奔!”江玉东说。
有了工资
“收入清单”上还能再多一笔账
“李叔,民宿要开工啦,刮腻子可少不了您,到时候工资和分红咱们好商量。”3月11日,在章丘区文祖街道石子口村,一大早,村民李广贺就接到了时养山居民宿负责人孙同山的电话。
“放心,俺跟家人商量了,今年不外出打工,就跟着你这小兄弟干了。”李广贺说。
记者问起一年收入,李广贺从抽屉里拿出演草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全家的收入开支。
“瞧,这五万元是去年的工资收入,还有老宅的2000元流转费,收入多了两笔,日子过得踏实。”他笑着对记者说。
今年59岁的李广贺,过去常年在外务工,只有过年过节才回家,随着年龄渐大,身体也开始吃不消,不得已只能回家种地。
“那时村里穷,路也不通,家家户户住的都是石头小屋,残垣断壁,年轻人纷纷外出,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残。”李广贺说。
石子口村位于章丘区和莱芜区的交界处,位于章丘最南端,这里三面环山,植被覆盖率超过90%,山顶还有齐长城烽火台遗址。这里盛产花椒、核桃、小米,自然醇香,味道独特,却因销路问题卖不上价。
然而,这些被村民看惯了的风景、吃惯了的特产,却让正在投资民宿的孙同山“一见钟情”。一年时间,他将山坡上十二座残破的石头房,改造成了古朴典雅的“二十四节气”民宿,一下火爆济南市民的朋友圈。
李广贺父母留下一栋300多平方米的老宅,荒废十多年,屋顶都已塌陷,却被孙同山相中,改造成了四合院民宿,虽说还是那几栋石头小屋,还是那个锈迹斑斑的铁锁,还是那些核桃树、石榴树,可推门而入却是落地观景窗、席梦思大床和各种简欧风格家具,将自然与现代相融合。
沉睡的老宅被唤醒,为村民带来了增收机遇。
由于常年在工地上打工,李广贺索性也加入了民宿施工队,每日家门口上下班,年底结算工资。这些年,随着民宿名气越来越大,来村里寻觅“慢生活”的城里人越来越多,妻子也在村前小广场摆起了小摊。从土鸡蛋、花椒、甜石榴到山里野生的松蘑、苦菜、蒲公英,各种山珍野味让城里人流连忘返,价格也跟着陡增。
村民有了稳定收入,可村“两委”并不满足,去年11月,他们又成立了“石子口村旅游置业合作社”,鼓励村民积极入股分红,60多户村民入股57万元,李广贺也入股2000多元。
在家门口工地上铺地板、刮腻子,也不用爬高楼、抡大锤,李广贺起初以为工资高不到哪儿去。今年2月9日,石子口村举行分红大会,当孙同山将厚厚一沓钞票递到他手中时,李广贺又惊又喜,回家一清点,足足五万元,比种地收入高出三倍。
“嗨,早知道俺就给合作社多投些钱啦。”李广贺拍着大腿说。
2月26日,文祖街道举行“三变改革”试点村石子口村、鹁鸽崖村五大股份合作社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街道决定投资230万元,作为扶持资金注入旅游置业合作社,时养山居每年以不低于8%的比例回馈村集体,每年6月和年末分红两次。
“村集体收入,将用于村里基础设施维护和为村民谋福利。”听着台上村支书王化伟的演讲,坐在台下的李广贺激动地直鼓掌。
“有了工资、流转费,将来还能入股分红,收入清单上还能再多一笔账。”李广贺说。
旧村复垦
土坷垃里长出“金疙瘩”
近年来,平阴县付庄村积极探索农村改革新路径,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劳务股份合作社和资产股份合作社,将全村2000亩耕地以及旧村复垦的300亩土地全部流转。听说这一政策后,大家热情高涨,纷纷拿出自己的土地参与流转。
“我们的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盘活土地资源,通过社区建设盘活旧村资源,通过劳务合作盘活人力资源,有力推动了农村集体所有权、村民承包权、大户经营权三权分置。”该村党委书记亓明轩介绍说,2013年完成全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后,他们稳定了农户承包权,加速了土地流转,借助全县规划建设万亩示范园有利时机,引进翠河玫瑰制品、东润种业2家公司,建立起“公司 基地 家庭农场 农户”链接机制,推动了产业向园区集中。
通过不断完善运营机制,建立健全合作社章程及入股分红等制度,村民土地由合作社按照每亩每年1000元的价格统一发包。目前,全村流转土地2100亩,村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增加了打工收益,承包经营者通过规模经营大大提高了产出效益,村集体通过连片经营新增70亩土地,年增收7万元,实现了集体、村民和经营主体的三方共赢。
有了钱,付庄村就想着怎么让村民把日子过得更好。
2015年,付庄村新型社区建成,全村搬迁入楼,还通过旧村复垦,新增集约土地面积300亩,村里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又多了一份可运作的资源,从这土坷垃里“刨金”,村集体可年新增收入36万元。
复垦新增耕地按每户一股入股合作社,同时,将社区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形成的资产移交到合作社,由合作社对社区居民实施社会化服务,把资源盈利均分三份,分别用于发展完善村民股份分红体制机制、保障老年人权益和优化公共服务,让流转入股土地变成“活资产”。
地权变股权,村民当股东。通过建立股份合作社,付庄村村集体率先完成土地确权,率先为家庭农场种地大户颁发土地经营权证,形成集体土地所有权、村民土地承包权、经营业主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的良好格局,有力保障了各方权益。()